其他
读《紫云村札记》
(说明:这也是一位网友发来的读后感。我觉得很多地方说到我心坎里去了,比如说,有些历史小说喜欢写着写着突然中断了,介绍其古代的名物来,我就觉得很可笑。还有就是很多历史小说的主人公性格都很极端,恨不能见人杀人,见鬼杀鬼,只为了满足读者的快感。我也不喜欢。我喜欢家常的人物。)作为一个任性又自由的读者,我读书全凭自己的喜好,要么很早被诱惑,要么根本没感觉,完全无视所谓的大咖推荐、网络评分,因此,我书架上很多书没有读过十页。但是,一旦成为了某个作家的忠实拥趸,我就恨不得穷尽他所有的作品,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,我愿意对他言听计从。大王就是这样的一个作家,我很庆幸在阅读中遇见他,不然我喜欢的老故事读完了,就没有新故事可读了。《紫云村》是一部历史小说,以唐代甘露之变为背景,讲述武人张骥鸿的人生浮沉。历史小说难写,它需要在一个不走偏的框架里虚构一个合理的故事,虚构的这部分不能虚浮,因此需要真实的细节来填充。对一部历史小说来说,细节决定质感,尤其是与主线情节无关的细节,更凸显其质感。历史小说中,细节的描写是很难的,因为当代人并不熟悉古代的生活。我们不能让一个唐代人摸出打火机点蜡烛,也不能容忍在有宵禁的时代,着古装的男女主半夜还在大街上谈恋爱,虽然后面这个场景,真的经常见于一些影视剧和小说里。《水浒传》写得好的一大原因是,作者确实懂底层游民的生活,即使是写天人般的好汉,也不脱离细节,所以显得真实可信。比如武松的“梢棒”,如果不知道有这个东西,写成木棒也影响不大,但是只有“梢棒”才更契合武松其人和当时的时代背景。如果一个作家通过翻阅大量资料,掌握了这些细节,此时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,因为让他忍住不炫耀也是很难的,他恨不得写一句解释一下,生怕读者不知道他有多懂。就好比,武松拎着“梢棒”,他会忍不住加一句:“所谓梢棒,乃是……”这样的情况出现在历史小说中,也许很多人不会觉得有问题,因为自己刚好不知道,作者刚好解释了,好像很合理。但是如果一个当代人写当代小说,写“我出了地铁口,打一辆滴滴”,他是否需要解释一下,什么是地铁,什么的滴滴?由此可见,很多画蛇添足的解释,在历史小说里,确实不太正常,很影响阅读体验。在这一点上,《紫云村》是翘楚。这部有生活气息的历史小说,里面充斥着大量细节,大王作为一流的古文字研究学者,熟知这些是意料之中的,但难得的是他还不掉书袋,写得仿佛是他目之所及最常见的物事一样。以开头为例:“张骥鸿是神策军的官健,曾经在南衙的金吾卫中干过,因为表现好,加之也确实能干,就被选拔进了神策军,起首做卫士,后来做伙长,都做得很好,得了赏识,就被提拔为队正。他一向以勇力著称,投石超距,超过军中最精锐的士卒一大截,在军中也有威望。”